党建团学

当前位置: 首 页 > 党建团学 > 正文
  • 开学季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防控提示
  • 来源:  更新时间:2025-09-08 17:49:39 点击数:次 字体:【
  • 开学伊始,气温高、降水也比较多,蚊虫仍处于快速繁殖期,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。这两种疾病均通过蚊子叮咬传播,一旦感染,不仅会给个人带来痛苦,还可能在社区内扩散蔓延。为守护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宁,我们特进行相关知识科普。

    一、认识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

    (一)登革热

   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,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年约有 1-4 亿人感染,其中美洲、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发病最为严重,亚洲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 70%。

    (二)基孔肯雅热

  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。全球已有 119 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,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、亚洲和非洲。近些年我国周边的东南亚疫情持续活跃。我国于 2008 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,曾引发本地疫情,但尚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。

    二、两种疾病的症状表现

    (一)登革热症状

    发热:突发高热,体温可达 39甚至更高,持续 3-7 天。

    疼痛: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和关节疼痛明显,仿佛全身被 重锤敲击。

    皮疹:发病后 2-5 天出现,可为斑丘疹、麻疹样皮疹等,分布于四肢、躯干或头面部。

    出血倾向: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皮肤瘀点瘀斑,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、呼吸道出血。

    其他症状:还可能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极度乏力,严重者可进展为重症,出现休克、出血、器官功能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。

    (二)基孔肯雅热症状

    发热:突然起病,体温迅速升高,多为中低热,部分患者可达高热,热程 1-7 天,可伴有畏寒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痛、畏光、恶心、呕吐等。

    关节痛:显著特征,常为首发症状。初期单关节或双关节疼痛,24-48 小时内累及多个关节,多呈对称性,主要侵犯远端小关节,如踝、指、腕、趾关节,也可累及膝、肩等大关节。疼痛随活动加剧,关节僵硬影响活动,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持续超 12 周,个别甚至遗留关节功能损害。

    皮疹:多数患者发病后 2-5 天出现,分布在躯干、四肢、手掌、足底及面部,为斑疹、丘疹或斑丘疹,疹间皮肤正常,呈斑片状或弥漫分布,部分伴瘙痒,数天后消退,可伴轻微脱屑。

    其他症状: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、头痛、肌肉痛等非特异性症状,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,部分出现结膜炎,少数有虹膜睫状体炎、视网膜炎、葡萄膜炎等眼部表现。儿童高热多见,皮疹更广泛多样;新生儿感染多在出生后 3-7 天出现症状,包括发热、喂养困难,皮疹可见肢端瘀斑和水肿。

    三、传播途径

   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通过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传播,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。伊蚊白天活动频繁,尤其是日出前后 1-2 小时和日落前 2-3 小时最为活跃。伊蚊幼虫主要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中,如花盆托盘、瓶罐、废旧轮胎、水缸、水桶等,这些积水处就是它们繁殖的 温床。这两种疾病不会直接人传人。

    四、预防措施

    (一)清除蚊虫孳生地

    定期检查家中及周边环境,及时清空花盆托盘、废旧轮胎、塑料桶、花瓶等容器内的积水,至少每周一次,不给蚊虫留下繁殖空间。

    对于需要储存的生活用水,如水桶、水缸等,务必加盖密封;庭院中的水池、景观池等,可定期投放安全的灭蚊药剂或饲养食蚊鱼,抑制蚊虫幼虫生长。

    及时清理阳台、窗台、屋顶的杂物和垃圾,保持排水通畅,避免积水。疏通房前屋后的沟渠,填平坑洼,防止雨水积聚。

    家养水生植物应勤换水、清洗根部,并冲洗容器内壁,建议每周至少一次。也可改为沙养或土培,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。

    (二)加强个人防护

    家中安装纱门、纱窗,睡觉时使用蚊帐,形成物理防蚊屏障,有效阻挡蚊虫进入室内。

    在户外活动时,尽量穿浅色长袖上衣、长裤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。

    在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含避蚊胺(DEET)、驱蚊酯(BAAPE)、埃卡瑞丁(IR3535)等成分的合格驱蚊产品,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,并注意及时补涂,可维持数小时的驱蚊效果。

    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(日出后 1-2 小时、日落前 2-3 小时)前往树荫、草丛、溪边等蚊虫密集的地方长时间逗留。若必须前往,需做好充分防护措施。

    出行或旅行时,携带便携式驱蚊用品,如驱蚊手环、驱蚊贴等,增加防护手段。入住酒店时,检查房间内有无蚊虫,必要时使用电蚊香液、蚊香片等驱蚊产品。

    (三)及时就医

    若出现发热(体温38)、关节痛、皮疹等疑似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的症状,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的活动史,尤其是是否去过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,以及蚊虫叮咬情况,以便医生早期诊断和治疗。

    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,避免被蚊虫再次叮咬,防止病毒通过蚊虫传播给他人。治疗期间,注意休息,保持充足睡眠,多饮水,饮食上选择易消化、营养丰富的食物,以促进身体恢复。

   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虽然传播迅速,但只要我们全民动员、科学防制,就能有效阻断传播链条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从身边小事做起,共同营造无蚊清洁的生活环境,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平安!